清水烧是日本三大名烧之一,日本茶道浩如烟海,名匠辈出,日本清水烧名家有哪些?就京烧·清水烧而言,如以广度看,第一当数高桥道八家族。如以高度看,没有能超越清风与平家的。尤其是四代清风与平,其艺术高度将家族声誉推向顶峰,光环至今闪耀、享誉日本陶瓷界半壁江山。日本清水烧大师名录如下:
【奥田颖川】
图片
奥田颖川,1753-1811年,据传是中国明朝遗民的后代,早年作为京都商人家庭的养子生活,大约30岁时开始研究制陶工艺,成功烧成京烧历史上的第一个瓷器,成为京烧瓷器的鼻祖,对日本陶瓷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当时的日本文人推崇煎茶与中国式样,应时而生的奥田颖川一方面仿效中国陶瓷,另一方面生成自己的风格,其门下弟子青木木米、钦古堂龟祐、仁阿弥道八亦是如此。
奥田颍川的作品从造型、釉色、纹饰几乎完全模仿漳州窑瓷器,不过仍稍有差异,从口沿的“虫食”(即釉剥落,露出胎土)等处,还是可以看到日本茶器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识。
【高桥道八家族】
高桥道八为著名京烧制陶名家,目前已传到九代,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厚,以制作煎茶道具闻名。
初代,高桥道八元文5年~文化元年(1740-1804),号「松风亭空中」,活跃于煎茶隆盛期。
二代,高桥道八天明2年~安政2年(1782-1855),以「仁阿弥道八」之名最为著名。
三代,高桥道八文化8年~明治12年(1811-1879),号「华中亭 道翁」。以制作煎茶器具作品为名,其中以青磁、云鹤模样、三岛手、刷毛目是其得意作品。
四代,高桥道八弘化2年~明治30年(1845-1897),号「华中亭」,明治7年(公元1874年)袭名,京都府劝业场的御用师。青花磁、雕刻、白磁为得意作品。
五代,高桥道八明治2年~大正4年(1869-1914),本名「小川勇之助」,滋贺県甲贺郡出身。
六代,高桥道八明治14年~昭和16年(1881-1941),号「华中亭」,承袭四代陶法,以制作染付煎茶器具作品为主。
七代,高桥道八明治43年~昭和58年(1910-1983),本名「光一」。
八代,高桥道八昭和13年~平成23年(1938-2011),昭和58年(1983)袭名八代道八。
九代,高桥道八生于昭和48年(1973),八代道八的二女儿,公元1997年师事父亲,2012年袭名九代道八。
【清风与平家族】
清风家族自初代起,便是日本天皇皇室御用的陶瓷工匠,尤其擅长白瓷、青瓷、色绘瓷等技法。特别是在四代时,家族釉料技法得到质变突破,成功复原失传已久的中国法门寺“秘色瓷”而闻名于世。
初代清风与平(1803-1861),赫赫有名的京烧家族,在日本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袭位五代,清风家族铬印象征着瓷器拥有高贵血统,也代表着日本烧瓷工艺无与伦比的精湛技术。
三代清风与平(1851-1914),日本明治时期最富盛名的陶艺大家,作品多以青花染付,意境高雅,笔触细腻。青瓷类和单色釉,明亮丰美,生机勃勃,具有细腻的质感与独特的气韵。三代是二代是妹夫,于明治二十六年继承二代“帝室技艺员”,明治二十八年日本明治时期最富盛名的陶艺大家“帝国技师”。
四代清风与平(1871-1956),单色釉是清风家族代表性技艺之一,釉质厚润,古朴凝重。契合日本“幽邃”的美学意境。
五代清风与平(1921-1992),大正至平成时期的京烧名家,在继承家族的工艺技术与作品风格之外,进行了开创和革新,除了陶艺之外,他也擅长书画,具有深厚的传统艺术素养。作品是“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参化工之妙”。
【三浦竹泉家族】
图片
十九世纪下半叶,日本京烧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技艺精湛的陶艺大师,三浦竹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今已传承150多年。作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陶艺师,历代竹泉精通中国古代艺术和深受中国制瓷技术的影响,这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很明显的体现,风格清逸脱俗,富有写意色彩。除了青花外,竹泉在其他领域色绘,单色釉等方面也很卓越。
初代三浦竹泉,1853年—1915年,本名渡边政吉(驹次郎)。十三岁,拜入三代高桥道八门下研习陶艺。三十岁出师,独立开窑,堂号初为:有声居。后来改为:筛月庵。
他擅长在瓷器上刻画灵巧的人物造型,还擅长染付,祥瑞,吹墨、图案,金襴手等丰富多彩的技法。与文人的交流频繁,爱好书画,汉学造诣也很高,制陶期间师从文人逸匠田能村植入习画,茶器方寸上,亦可展现无尽的诗书画境 。
52岁时成功研创了新的釉彩技法:用玛瑙,玉石,珊瑚等材料来丰富釉彩。55岁时,创烧了用单色釉浮雕施釉的技法。
二代三浦竹泉,1882(明治15年)-1920(大正9年),初代三浦竹泉的长子,本名敬太郎。自小随父学艺。并于1915年,承袭家业,袭名三浦竹泉,他在陶瓷方面非常有天赋,在煎茶器的创作上达到了高峰,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名匠称号,但英年早逝,享年37岁。
三代三浦竹泉,1900(明治33年)-1990(平成2年),初代竹泉的三子,幼名三郎。自幼与长兄一起跟随父亲学习陶艺。因长兄二代竹泉的早逝,于长兄辞世次年,袭名竹泉。
此后十年,继续创制陶瓷器具的同时,培养二代竹泉长子庸蔵学陶。1931年,正式传庸蔵,袭名四代竹泉。四代竹泉袭名后,三代竹泉另设陶器工房继续创作,并于1934年改号「竹轩」
四代三浦竹泉,1911(明治44年)-1976(昭和51年),二代三浦竹泉的长子,名庸蔵。自幼随叔父(三代竹泉)学陶,1931年袭名竹泉,号「筛月庵」。精于煎茶器物的制作。1972年,传长子后隐居。
五代竹泉,1934年(昭和9年)- ,四代三浦竹泉长子,名字是:彻。师从四代三浦竹泉,1972年继承三浦竹泉名号。保存传承了祥瑞、青花、彩瓷、图案、金襴手、交趾、三岛等技法。保持传统技术传承的同时,经常使用的新感觉的美术品为灵感制作他的作品。
【清水六兵卫家族】
“清水六兵卫”是日本非常显赫的陶瓷家族,也是世代相袭的家族封号。清水六兵卫一代(1738-1799)出生于大阪的一户农家,在京都五条坂修习烧陶,1771年自立门户。当时在京都制造的陶器主要是烹茶煮水之器和茶具等,还不会烧制瓷器。其中凉炉茶具最为有名。
二代六兵卫(1790-1860)继承前代的技艺,确立被尊称为“六兵卫”的本家陶器风格。三代六兵卫(1820-1883)适逢文化启蒙时期,除了继续烧陶,也开始烧制西式餐具、咖啡碗之类的瓷器。并积极去国外参加世博会展览。四代六兵卫(1848-1920)通过和画家、建筑师交流研讨(游陶园、佳都美会等),探索出新式的“京烷”。
从一代到五代都是当地家传的手艺人,但从第六代清水六兵卫(1901-1980)开始,陶瓷艺术不再仅仅是工匠的工作,许多手艺人开始接受大学教育,并确立了自己作为独立艺术家的地位,那时正是日本当代陶艺在京都兴起之时,当时的清水六兵卫六代自然也参与其中。
清水六兵卫六代曾毕业于京都美术工艺学校和国立绘画专门学校(即现在的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陶艺家。清水六兵卫七代(1922-2006),于1981年承袭清水六兵卫之名。
其曾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的金工系,先学习建筑和金属铸造,后为了继承清水六兵卫家族的事业,开始学陶艺,由于其兼有金属雕塑家的一面,所以他的作品注重造型,与前辈相比,有更多的抽象性和现代性。
【永乐善五郎家族】
图片
永乐善五郎是日本茶道“千家十职”中的烧物师,永乐善五郎家族是日本京都声名显赫的陶艺世家,现在已经传承到第十七代了,历经了450多年。永乐善五郎,千家十职之一,从初代西村宗禅开始,五百年的王者之兴。
第一代善五郎(不详-1558),西村宗禅。
第二代善五郎(不详-1594),西村宗善。
第三代善五郎(不详-1623),宗全。
第四代善五郎(不详-1654),宗云。
第五代善五郎(不详-1697),宗荃。
第六代善五郎(不详-1741),宗贞。
第七代善五郎(不详-1744),宗顺。
第八代善五郎(不详-1769),宗圆。
第九代善五郎(不详-1779),宗巌。
第十代永乐善五郎(1770-1841),了全。1788年经历了京都天明大火,家屋和印章也毁于火灾。在茶道三千家的帮助下,10代目了全重振家业。
第十一代永乐善五郎(1795-1855),永乐保全,是10代的养子,1817年袭名。1827年保全参加了纪州藩藩主德川治宝的御庭烧开窑仪式,藩主赐了“河滨支流”金印和“永乐”银印,之后他们家族都用了这个印章。并且追溯至十代也姓永乐。在交趾烧,金襕手等方面技艺高超。
第十二代永乐善五郎(1823-1896),永乐和全。1843年袭名。幼名仙太郎,是十一代保全的长子,于嘉永年间重建了位于御室的野野村仁清的窑址。使用“御室”印在元治年间(1864-1865)和义弟宗三郎(十三代回全)一起制陶。明治五年去往三河冈崎筑窑,称为冈崎永乐。其一生的荣耀是在再兴九谷时期,全程参与并指导了众多窑口,为江沼九谷的辉煌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日本的制陶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可以说是一代传奇大家。
第十三代永乐善五郎,回全;曲全,列名十三代。
第十四代永乐善五郎,永乐得全(1852-1909),是十二代永乐之长男;得全之妻(1852-1927)妙全,列名十四代。
第十五代永乐善五郎(1879-1932),正全。
第十六代永乐善五郎(1917-1998),即全,京都传统陶芸协会的初代会长。在金襕手,交趾,染付,仁清写多个领域成就卓著。
第十七代永乐善五郎(1944- ),1998年袭名。
【青木木米】
青木木米,1767-1838,出生于京都,为江户后期的陶艺工匠、南宗画画家,青莲院御用烧物师。与永(久)乐保全(千家十职善五郎的十一代)和仁阿弥道八(二代高桥道八)被认为是京烧的幕府的末期三名手,是日本陶瓷史上京烧的代表人物。复原了失传的加贺九谷烧,在日本的瓷器史上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幼名八十八,字佐平,号青来、百六散人、古器观、亭云楼、九九鳞、木米、晚年因失聪改号聾米。29岁于木村蒹葭堂书库有感于清乾隆海盐朱笠亭所著《陶说》,遂以陶为志,入门于奥田颍川。36岁受聘于加贺藩前田家,致力于复原失传的加贺九谷烧。
青木木米一生倾慕于中国古陶瓷,独自开启了中国古陶瓷的摹古世界。其制作的陶瓷器以煎茶器为主,擅长白瓷、青瓷、赤绘、青花等多个领域的制作技艺。同时,青木木米也是日本受中国明清文人画影响而形成的南宗画的出色画家,与同时代的著名文人、画家如高芙蓉、木村蒹葭堂、田能村竹田、赖山阳等皆有交游。
后世的日本陶艺师制作了大量的「木米款仿作」。在日本市场上流通的、署名青木木米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仿作。中国商家采购这些仿作(尤其喜欢又脏又旧的,以迎合中国客户对「皮壳」的偏好),用于冒充木米原作,高价出售给中国客户,很多客户至今仍浑然不知。
这些仿作:都署「木米款」,或他的号「聾米·九々鱗」款。仿作在风格上、款识上、制型上都追求与原作「一模一样」,很多惟妙惟肖。因此,在日本,对木米真品的鉴定,必须由业界权威专家完成,并做亲笔识箱,明确写出自己的鉴定结论。
【平安北峰】
图片
平安北峰,为京烧传统陶艺名家,家族至今已传两代。初代大丸北峰(1879-1959)为大正昭和时期的京烧名工,号“雪中庵”,师从隐士级大师北山石泉,九谷烧陶画师出身。
曾在中国居住四年,并任陶画教师,研究和学习了中国各窑址瓷画的技艺,回归东京后继续钻研茶道具的制作,擅青花染付,作品皆具古风,创作的《鸟兽人物戏画》系列茶杯被誉为日本国宝,在日本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分别藏于京都与东京国立博物馆。鸟羽画风即是北峰始创。
亦曾拜二代三浦竹泉为师,并受三代竹泉(竹轩)指导制瓷技艺,继承和发扬了竹泉窑一贯的制瓷风格与品质。国内外博览会多次获奖,为宫内厅御用陶艺作家,政府认定的技术资格保存者,京烧代表人物之一。
日本陶瓷界用天才形容过三个人,二代道八,北大路鲁山人,大丸北峰,其艺术造诣可窥一斑。
【初代富田静山】
初代富田静山,1889-1969,日本明治-昭和时期,京烧大家,师承二代伊东陶山(1871-1937),茶道师承京都南禅寺管长岛田菊仙(1872-1959),黄檗认证陶匠,作品多次做为皇室煎茶会指定茶道具,现袭名三代。日本黄檗山万福寺认证陶匠,是京烧系中至高的荣誉,摘取这一桂冠亦是每一位陶工的毕生追求。
【如阿弥】
初代,柴田如阿弥,1870-1910,号“无想庐”,京烧鼎尖名工,昭阿弥之师,京烧宗师级别人物。
门下弟子有京都黄檗山万福寺本山特聘“黄檗陶匠”之称的“初代.高野昭阿弥”、“初代.高野清凤”等名工。
陶瓷技艺及作品不在同时期京烧名门“初代.三浦竹泉”、“三代.清风与平”名工之下。在文人画风及隐者高士之淡出江湖之意,更胜于前二者。
高野昭阿弥,1905-1996,师承一代高士隐匠柴田如阿弥为师。原名高野纲一,赐号昭阿弥,又号和乐庵。清初隐元禅师东渡,日本黄檗山万福寺认证陶匠,是京烧系中至高的荣誉,摘取这一桂冠亦是每一位陶工的毕生追求。家族现已传二代。
【野野村仁清】
图片
野野村仁清(字:清右卫门、生卒年不详),是日本陶瓷史上的一代宗师,出生于日本陶艺之乡的丹波国北桑田郡的野野村(现京都府北桑田郡美山町)。他青年时在京都、濑户学习制陶技术,定居京都后师从三文字屋九右卫门学彩绘。
正保年(1644-1648),他在京都御室仁和寺门前开设陶窑,得到以茶风优美细腻著称的“公卿茶人”金森宗和的直接指导,并被赐予“仁”字,便自号“仁清”。1656年创制了彩绘陶器,是为京烧之始。
他的作品突破模仿中国陶艺样式的风格,以婉丽潇洒的彩绘,优雅轻快的笔触和清淡幽邃的意境,在陶艺上鲜明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精神世界,对京烧诸窑(粟田口烧、八坂烧、音羽烧、御菩萨烧、清水烧、修学院烧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仁清的陶艺生涯大致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的初期作品多为茶褐色釉,呈现濑户烧天目釉风格和高丽风格。中期开始创作淡彩和单色彩画的陶 瓷作品,用铁釉或者墨彩画水仙、梅花、樱花等。晚期的陶艺创作多用金银彩精心描绘,风格豪华绚丽,适应王亲贵戚的需要。
【尾形乾山】
尾形光琳(Ogata Korin),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画家,「琳派」最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其弟尾形乾山(Ogata Kenzan),1663~1743,是同时代重要陶艺家,兄弟二人皆在日本美术史上留下引人注目的足迹。
尾形光琳被认为将日本美术中的装饰传统提升到了与当代设计不分伯仲的境界,其最著名代表作《燕子花图屏风》现藏于根津美术馆(Nezu Museum),在屏风上展现令人联想起小袖和服花纹的大幅图案,意匠巧妙,手法大胆,是日本国宝。
与此同时,弟弟尾形乾山学习日本、中国甚至西方的陶瓷器,将自己的趣味偏好反映在多彩多样的作品中,不仅为日本陶器的世界带来了新风,还通过其成就改变了人们对陶工的认知,「陶工」成为了「艺术家」。
有趣的是,尾形光琳与尾形乾山留下了为数不少的合作作品,如乾山负责烧制、光琳负责上图的陶器,两人时而相反,时而产生共鸣。本展探索光琳与乾山之间审美意识的交流,以此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发现两人各自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